第1322章 基金会
  若是用评书的说法,马乔利此时的心情,大约是“心神俱裂”。
  杨锐一口气做出了两个G蛋白偶联受体的项目是什么概念?其难度大约是连续进行两次诺曼底登陆!
  王旗水平的科研项目就是这么恐怖,世界级的实验室里,全世界最好的研究者,在自己精力最充沛,知识储备最丰富的年龄,发起义无反顾的冲击,每周110个小时乃至140个小时的耗费在实验室里,持续三年五年乃至于七八年的时间,用掉海量的经费,采用世界上能够生产出来的最好的仪器设备和实验材料,尝试攻关世界最前沿的,无人挑战成功过的项目……
  组织和发起一场诺曼底登陆,也不过如此了。
  与诺曼底登陆最大的不同,除了研究者们不必牺牲生命以外,是尝试做G蛋白偶联受体的实验室的成功率更低。
  诺曼底登陆是两个角逐方的战争,而G蛋白偶联受体的敌人不仅是项目本身,还有许许多多的类似项目的挑战者,由此产生的后果,是每一个世界级实验室都要竭尽全力,争取胜利。
  上千万美元的经费,对于任何一所实验室来说,都不是能够轻易放弃的。
  所以,一旦决定参与到某项目中去的时候,每个实验室都是有着相当把握的。而且,不论他们的把握有多大,都得竭尽全力才行。
  马乔利很难想象,离子通道实验室是如何在竭尽全力的完成了G蛋白偶联受体的构象之后,又完成了G蛋白偶联受体的晶体结构,接着又完成了G蛋白偶联受体的三维结构……
  如此算来,北大离子通道实验室实际上是一连进行了三次诺曼底登陆!
  “杨锐先生,我能看看三维结构的论文吗?”马乔利追着杨锐的脚步跑。
  杨锐笑一笑,说:“你马上就能在《科学》上看到它了,对方答应我会安排在最新一期里。”
  插队是独属于高端学者的待遇了。
  正常的学者投稿,通常需要六个月到一年的时间,才能在期刊上发表,所以后来的学者都习惯于先将论文发表在网上的数据库里。
  而在80年代,还没有网络数据库的情况下,提前发表就能够最大程度上的减少争执,但要达成此点,却不是期刊社的编辑点头就可以了。
  期刊社的编辑本身是不会对论文做评审的,越是高端的期刊,就越是注重同行评审的作用。同行评审是由三名学者审查一位投稿者的文章,而学者们在非研究事务上,总是习惯于拖拖拉拉。
  换言之,一名学者若是想要插队的话,他首先得说服期刊编辑,再由后者说服同行评审的三名学者,以最快的速度审阅了该论文,才有快速登陆期刊的可能。
  对于《科学》这样的期刊社来说,能说动编辑为此专门去催促评审的学者,屈指可数。
  也是杨锐现在的论文太重要了,以至于各方不得不小心翼翼的进行处理。
  但是,换一个角度来说,发表到《科学》上的论文,又有几篇是不重要的?
  马乔利嘴角抽动了两下,道:“我是想趁着还在中国的机会,能好好的看一看……”
  “这个不合规矩。”杨锐摇摇头,他这一次的目标是刷瑞典代表团的声望,并不是马乔利一个人的,没必要为此冒险。
  “我也知道这个要求不合规矩……”马乔利顿了一下,迅速接上,道:“200万美元的零要求捐款,只要您给我看您三维结构的论文。除此以外,没有任何的要求。”
  马乔利不再说举荐之类的话了,如此一来,差不多是真的白给200万美元了。
  他的想法也很清晰,如果杨锐真的一口气做出了晶体结构和三维结构,G蛋白偶联受体现阶段的所有问题就解决了。
  解决了一个系列问题,这可真的是大事。
  不扯别的,至少在医药产业界,这样的研究起码价值千亿美元——当然,马乔利还是受到了时代的局限,1000亿美元的产值相对于G蛋白偶联受体产生的价值来说,简直是侮辱。
  不管怎么说,马乔利手里的200万美元,总是要给出去的,他并不是实验室型的研究员,争取来的200万美元,本来就是为了诺贝尔奖事务做准备的,而他到目前为止,见到的最接近诺贝尔奖的人物,就是杨锐。
  即使杨锐不接受他做举荐人,马乔利依旧没有放弃的意思。
  杨锐有种声望刷满了白领物资的感觉。
  他站定了看了会马乔利,问:“捐款是哪个机构发出的?”
  “洛克菲勒基金会。”马乔利又补充了一句:“非常干净。”
  杨锐的眉毛挑了一下,虽然经常有阴谋论者,喜欢谈论洛克菲勒、罗斯柴尔德云云,但在科研界,洛克菲勒家族的名声确实称得上干净了,比大多数国家的国家项目都要干净的多。
  而且,中国已经有接受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的先例了,协和医科大从洛克菲勒基金会手里拿钱,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。洛克菲勒基金会重金资助的大学也不仅于此,洛克菲勒大学是世界知名的生物专业大学,由近百个相关研究所构成,世界排名常年前10,号称有20多名诺贝尔奖获得者。
  “我考虑一下。”杨锐依旧没有允诺。
  马乔利无奈点头,又跟了杨锐两步,问:“我再想找您的话,还到实验室里来吗?”
  “到学校吧。”杨锐微笑露齿,说:“学校开学了,有些手续得我去办一下。”
  ……